查看原文
其他

东湖读吧第49期回顾:认识网络民意的价值——华中科技大学何志武读《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

东湖读吧 东湖读吧 2023-09-21


点击

观看

现场

视频


秋日书香,与你共享。9月14日晚7点,第49期东湖读吧读书会在体操馆二楼东湖读吧专用会议室如约而至。作为本学期的第1场读书会,现场不仅有东湖读吧的常客,还吸引来不少新面孔。


本期读书会邀请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志武老师,他从问题提出、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存在局限四个方面分享了《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这本专著,全面、客观地剖析了“网络民意是否能代表现实民意”这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



问题提出:为什么写

首先,何志武谈到该书的“问世”源于他主持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从繁杂的项目资料中汲取核心观点,再以此为创作背景,寻找创新价值,最终凝结成这本获得湖北省社科成果奖的学术著作。


其次,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公共政策须臾不可分离,每一项公共政策从动议到执行,都会引来公众的热烈讨论。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历次党的重要会议都强调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性,同时,不少决策部门也在网上频频向网民征求意见。由此可见,多元的网络民意正在公共决策中闪烁着民智的光芒。


最后,学界一直存在着“网络民意能否代表现实民意”的争议。从网络民意的价值向度,到网络民意能否满足公共政策对“民智”的专业性要求,再到网络民意能否以及如何成为公共政策“民间智库”。这些争议焦点恰恰激发了该书的写作动机,也构成了该书主要研究问题。



主要问题:写了什么


(一)价值篇:回答网络民意的价值


何志武指出,“民意”最早是由卢梭提出,他将其分为“公意”和“众意”,为学者进一步理解与分析“民意”奠定了基础。后续大多数学者都把民意界定为“多数人的意见”,而个人和少数人的意见则被排除在外。


但从社会发展来看,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多数人的意见”显然不能解释现实社会的意见多样性,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民意,而广义的民意不仅尊重公众个人的不同意见,还强调扩大社会共识。


何志武将网络民意理解为广义的民意,公众依托互联网,通过各种网络平台,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公共问题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诉求和愿望,是现实生活中公众态度和意见在网络上的综合反映,目的是影响公共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网络民意总是会在理性、代表性、主流性和客观性等方面受到质疑,更有学者论证“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现实民意”,何志武也在书中对此观点一一辨析和驳斥:

1.网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带来民意非理性偏差。

何志武认为,理性与否不能仅看某一群体的人数多少。当不理性的声音里一旦有了一些理性的声音,便会引发理性的讨论,不理性的声音自然会弱化,最终占上风的一定是理性的声音。
2.网民数字鸿沟带来民意代表性偏差。何志武反问,传统的民意搜集和呈现难道不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嘛?无论“打捞民意”还是“民意浮现”,很难有哪一种方法能全面、整体地呈现现实民意。


3.网民影响力结构带来民意主流性偏差。

何志武提出疑惑,是否有某个群体、阶层完全没有活跃的网民?是否没有人替他们发声?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4.网民利益取向结构带来民意客观性偏差。

何志武讲道,理想的民意都是“公意”,以公共利益为依归,但现实的民意主体并非都能以“公意”考量“私利”,那民意便是多元利益的集合,再者,如果说网络民意可能被操纵,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够获取完全真实的民意?


左右滑动查看


综上所述,何志武认为从“打捞民意”到“民意浮现”,网络汇集了最广泛的民意和民智。


网络民意增强了政策对象的参与程度,促进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网络民意可以优化政策方案,提高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网络民意增加了公众的政策认同度,提升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网络民意规范了政府决策的程序性,增强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


(二)路径篇:回答网络民意的路径优势


何志武指出,传统的民意表达方式有三:官方路径、民间路径和媒体路径,均可用“打捞”来概括,但打捞就意味着有“沉没”,因此会出现打捞不充分,呈现不全面的问题。


新媒体路径不仅在种类和选择数量上增加,还改变了民意表达的议程。技术赋权不仅彰显了网络的天然优势,还让民意得到自由和多元的释放与表达,让以往“沉睡”的民意被“唤醒”和“激活”。



(三)机制篇:不同类型的政策过程中

                         网络民意能否充当“民间智库”


人们对于网络民意的价值评判,最大的担忧是其情绪化和非理性,其专业性和科学性程度较低。但网络民意的主体真是一群“乌合之众”吗?何志武主要从价值主导型、理性主导型和多元平衡型三种公共政策类型来考察网络民的参与空间和方式。


第一,价值主导型决策模式下的网络民意参与是以公共利益为政策主导,以实现公平为政策追求的目标,公众、官员、专家围绕利益和公平参与政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合力,既能准确并合理表达个人及群体诉求,又可以协调利益关系,同时专家为政策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驾护航。


第二,理性主导型决策模式下的网络民意参与多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特点,既弥补了政府独立决策的理性不足,又充分调动官方智库以外的专家,形成民间智库。


第三,多元平衡型决策模式下的网络民意参与讲求科学性与公共性的均衡,对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较高,又因与公众的直接利益紧密相关,有赖于公众的理解、认同和配合,对公众接受度要求较高。


可见,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公共政策和决策模式,网络民意在公共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足以充当公共政策不可或缺的“民间智库”。

左右滑动查看


 (四)策略篇:回答如何应对(回应)网络民意


何志武指出,该书的亮点之一是全面搜集并科学分析网络民意,发挥“民间智库”的价值。针对由政府动议的自上而下的“动员模式”,可以采取定点定向的全面搜集;针对由公众动议的“自下而上”的外压模式,则可以采取分散全网的广泛搜集。

对于搜集到的网络民意,要进行多维度分析,公共政策最终产出不能按照 “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多数原则,而是以是否符合公共性和科学性为最终依据,让网络民意表达的“呈现”价值大于“规模”价值,防止网络民粹主义风险“挟持”公共决策。


主要观点:有何新意


何志武将该书的新观点总结为四点:


1. 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主渠道、直通车,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的“转场”和“延续”;对于多元利益主体而言,多元声音的表达本身就是价值,网络民意的呈现价值大于规模价值。


2.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具有价值向度的一致性;


3. 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网络民意在公共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以不同的方式全程参与;从公共性和科学性出发,网络民意都足以充当公共政策的“民间智库”,且持续在线;


4. 要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网络民意的价值,决策者可依政策议程分别采取集中定点定向和分散全网搜集的方式收集民意,并对其进行主体性、倾向性和科学性的多维度分析,进而全面筛选和科学吸纳。



存在局限:有何不足


何志武表示,该书缺乏稳定的民意表达影响公共政策的模式,理论研究较多,对政策过程的文本分析较多,对决策者尤其是高层决策者的访谈缺乏。另外,没有解释有些政策不设民意征集的原因。网络民意的收集和分析,应然分析较多,实然考察较少。这些都是未来继续研究的课题。


 互动问答环节




吴丹老师认为,今晚的讨论围绕“网络民意到底能不能代表我们现实的民意”这一核心话题,给予了她三点感想:


首先,做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其次,要关注到不敢发声、不想发声和不会发声的三种网民;


最后,吴丹认为网络民意的复杂性特点,也就是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的一种复杂的全方位的考量。在日后的研究中要立足自身,有家国情怀,学好本领,做好自己,积极地去发声,多为国家建言献策。



2021级新闻与传播研究生的高媛媛结合自己暑期实践经历向何志武提出两点疑惑:如何让少数人的意见得到关注并且让其诉求得到满足?在民意调查中采取量化的方式是否会消解民意的”呈现“价值?


何志武解释道,社会底层有很多琐碎的领域,只要是有价值的议题,你关注到的同时也会有他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只要这个声音传递出去,最终都会影响政府作出决策。


除此之外,结论的科学性是需要一定数据来支撑的,这跟网络民意的“呈现”价值和“规模”价值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要学会甄别。



来自2020级新闻学本科的林峰就如何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无法得到较多的有效意见以及如何处理和专家观点相左的情况向何志武发问。


对于第一个问题,何志武表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只要能够从为数不多的意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就是有意义的。


二个问题,何志武认为,专家是一个群体,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专家对于同一个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会受到尊重,有的观点是要被否定的,我们要理性地去看待每个专家的意见。



新闻传播学院王创业老师谈了谈他的感受。他认为网民的表达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能表达,意味着他有能力(知识)去表达一些个人层面的东西;另一个是有空间去表达,但现在问题是,人们表达时没有遵循均衡协商的机制,导致一些简单的问题容易被上纲上线,从而影响了一些表达主体的积极性。


因此,王创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义务给更多的人留足够表达的空间。也许当大家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达到“呈现”价值的理想状态。

 学术点评环节



“东湖读吧”创始人张德胜教授回忆了与何志武多年来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用三句话对本场读书会作了总结:


一是感谢。感谢何老师在学术上给予帮助,同时感谢为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输送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二是学习。学习何老师的科研态度和从业经验。这本书既是一种科研方法的展示,同时也可以直接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应用到政府决策部门。


三是期待。期待何老师在科研方面能够再上一层楼;期待何老师在重大招标课题中为国家资政建言;也期待何老师能够一如既往指导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吕永峰博士宣布第49期东湖读吧圆满结束,两周后同一时间,第50期东湖读吧与你不见不散!

 往期精彩推荐


“东湖读吧”第48期回顾:灵魂的科学探索——武汉大学桑建平教授领读《惊人的假说》

“东湖读吧”第47期回顾:追溯政治传播的源头 ——华中科技大学张昆教授领读《理想国》


东 湖 读 吧


撰稿:李菲钰

摄影:张  政   梁  涛 

摄像:邢秋锦  张  蕊 

美编:杨  澜 

责编:路云飞

审核:吕永峰

出品 :“东湖读吧”新媒体运营团队

投稿&创意 :wtdhdb@163.com

--转载须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